我們公司位于中山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奮力抗爭,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運用各種殲敵手段打擊日本侵略者,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游擊戰就是殲敵的重要法寶。八年抗戰,中山敵后游擊戰蓬勃開展,而五桂山區是中山
抗日游擊戰的主戰場。
抗戰初期,中共組織和抗日先鋒隊組織在五桂山東部
的合水口坑和貝頭里坑一帶活動十分活躍,而后擴展至白
企坑,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中山淪陷后,中共中山本
部縣委利用各種關系,建立了劉震球集結隊等各種形式的
抗日武裝,并派遣了不少黨員到山區工作,為開展敵后游
擊戰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941年9月,中共南番中順中心
縣委作出在珠江敵后“發展中山”開五桂山抗日根據
地的決定。在勤勞勇敢的山區人民的支持下,中山抗日游
擊隊在五桂山站穩了腳跟。隨著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機
關遷移南朗合水口里,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五柱山成了
珠江敵后斗爭的中心。
五桂山面積不大,且孤懸敵后,常被日軍、偽軍、國
民黨頑固勢力、土交錯包圍,而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
擊隊卻能在其中發展大,越戰越強,成為中山乃至珠江在角洲的抗日中流砥柱,靠的不是高巖深壑,不是茂林堅堡,而是成千上萬真心實意擁擠抗日的中山民眾特別是山區的民眾??谷諔馉帟r期,合水口、貝里、白企鄉人民與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武裝齊心協力,共御外侮。他們熱心支持游擊隊,踴躍參軍參戰,捐資贈物為部隊解決吃住問題,替游擊隊偵察敵情,傳送情報:他們熱愛子弟
兵,救治、照顧傷病員,甚至著生命危險掩護游擊隊員。歷八年抗戰,這片熱土鍛煉和培養了大批干部,涌現出眾多抗日英雄和堅強的堡壘戶。合里、貝里村至今仍保存的中共南番中順臨工委舊址、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機關舊址、中共中山四區油印室舊址、中共中山縣委本部舊址、逸仙大隊部舊址、中山縣抗日民主政權督導處舊止和抗日交通總站舊址等革命遺址,見證著南朗山區人民是英的人民,南朗山區人民在中國抗日戰爭中作出的不可磨滅的頁獻!
牢記歷史,緬懷先,繼承革命傳統:啟迪后人,團結奮進,共建幸福和美家園。
1943年秋,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和中共南番中順臨時工委領導機關從禺南轉移到中山五桂山,以五桂山為依托的珠江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廣泛發展。合水口里、貝頭里和白企成了敵后抗日武裝的重要活動基地。合水口里村先后成為臨時工委、指揮部以及中山抗日游擊大隊和中山縣行政督導處的機關所在地。
1943年9月間,指揮部領導林鏘云、羅范群、謝斌、劉田夫、劉向東及領導機關先后從禺南轉移到合水口里。劍門牌村15號旅美華僑甘容康家的碉樓成了指揮部。
臨工委主要任務是發動群眾,配合指揮部發展武裝斗爭,迅速打開敵后游擊戰爭的新局面,建立以五桂山區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943年5月至1944年初,臨工委婦女委員譚本基主持舉辦了5期6個班的婦女干部培訓班。余華嬌、余好、黃彩娥等參加了婦訓班。
1943年10月的xx下年,指揮部及大隊的領導在劍門牌村開會時獲悉:汪精衛妻陳璧君為培植勢力,讓其契仔偽四
十三師師長彭濟華派一個營正護送千多名青年學生從石岐去翠享參加軍官訓練。指揮部當即決定速戰速決,給這伙敵
人一個迎xx擊以粉碎其関謀。謝立全、譚桂明、歐初、肖強等帶領游擊大隊20多人和劉震球民兵集結隊員30多人立即
趕到口村外公路旁,伏擊敵尖兵排后即撤出陣地,副大從長肖強在掩護戰友撤退時英勇犧牲。是役共斃傷敵偽20人,做獲武器彈藥一批。受驚的學生紛紛離去,訓練團不得不解散,崖口伏擊戰行動果斷。打破了敵人的軍事活動。
1944年元旦前后,澳門天主教會xx父到石門路村傳教。義勇大隊領導歐初、楊子江曾與其接觸,并通過其向澳葡當局轉達希望雙方建立聯系的信。而澳門方面正苦于偽軍和土匪的騷擾,欲取得五桂山抗日武裝的幫助。同年8月,游擊隊先后派梅重清、黃樂天、郭寧同澳葡xx廳政治部秘書慕拉士洽談;達成以下協議:義勇大隊同意配合維持澳門外圍治安;澳葡當局同意五桂山部隊在澳門進行不公開的募捐、收稅和購買少量的彈藥、藥品及送傷病員到澳門xx。